- 素材点拨:读一本好书,你会明理,你会长情,你会懂得如何自处;写一手好字,会让你如沐春风,自娱自乐。文字的力量可以重到让你忧国忧民,也可以轻到“润物细无声”。一封家书、一篇日记、一篇课文……都可以让你感受到文字的力量。
- 适用话题:文字的力量、坚持梦想、直面问题、沟通的意义
“我不是最善良的人,也不是最聪明的人,更不是最努力的人,但我坚持追求一点点,自己的梦想。”这是作家叶倾城对自己的描述。
叶倾城认为,文字一直有帮助人对抗孤单和寂寞的力量。她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提笔写下自己身边的事,因为写作可以成为女性的一种自我救赎。
叶倾城以自身经历鼓励女性进行写作。她说:“人的一生,我们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,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心中充满美好梦想,可能一直都很幸福,那我们可以拿起笔写出来,让自己开心;如果不够幸福,也可以试着拿起笔来写一写,因为如果遇到问题,总是要面对它,接受它,处理它,放下它,而写作就是一种处理。”
过去的几十年,从书信、电话,到后来的聊天软件,再到如今的微博、微信,技术革新让生活日新月异,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逐渐淡去。不过,依据这种更替来评判孰优孰劣恐怕不合适。比如,言及书信,除了被认为是一种过去时的沟通方式,大家还会产生一种怀旧情绪一—远离了书信,似乎少了一点儿东西,于是有的人突发奇想给朋友写封信,对方收到后往往非常感动一—寄信人以如此“郑重”的方式与你沟通,这背后的情感该多么厚重!
互联网讲究效率,沟通快捷,文字越少越好,能用表情不用文字,而书信则是一种慢文化。靠信件沟通的时代,要付出较高时间成本,所以总会在信中写人更多内容、倾注更多情感,让人看到写信人丰富的内心。看看梁启超的家书你就可以发现,这位国学大师饱满且立体的人格画像,他既是充满爱国情怀的学者,在信中和子女讨论国家大事,也是一位体贴的父亲,时常事无巨细,嘘寒问暖。
家信丈量了家人之间的物理距离,也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。如今有了网络,交流成本很低,而且比以前更便捷,但这也有着“另一面”。前段时间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,在参与调查的500名家长中,80%加入了孩子的社交好友,但50%的学生对于家长涉足自己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圈表示反感。大家的距离很近,但心却隔得远了,这是技术带来的改变,也是社会学家所谓的“现代化的后果”。
网络时代有快的好,书信时代有慢的内容值得回味。1994年,歌曲《一封家书》在全国各地走红,歌中唱道:“亲爱的爸爸妈妈,你们好吗?现在工作很忙吧?身体好吗?我在广州挺好的,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,虽然我很少写信,其实我很想家。”如今这样的内容还会感动不少人,在外求学或工作的你,可曾想过写一封家书寄给家人?
2015年春晚的一首《从前慢》打动了无数人,过多了“快”的日子,“慢”的东西会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,很多人开始思考“慢”。海子曾写道“从明天起,和每一个亲人通信/告诉他们我的幸福……”,与亲人朋友沟通,感受文字的力量,获得有质量的沟通,正是书信在当下最大的意义。
- 范文评析:全篇紧扣文题,通过互联网时代与书信时代的对比,彰显了书信的意义与文字的力量。梁启超的书信以及歌曲《一封家书》和《从前慢》,轻松地勾起了读者的回忆,启发读者进行思考。这也正是本文的亮点,虽然语言略显刻板,但胜在有一定的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