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美情趣是根植于心的艺术感知与美学追求,其不仅仅体现在对美的个人感悟上,更是一种对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坚守。它引导我们形成独特的审美眼光,塑造独特的审美观念,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。
真题链接
2021年天津卷:通过“纪念日”这一特殊节点,凸显了铭记历史、珍惜当下中的重要作用。而审美情趣、价值追求正是纪念日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。它让我们在回顾与前瞻中,学会欣赏与珍惜,为生活增添一份厚重的人文底蕴。
2021新高考Ⅱ卷:从“人”的书写中,引导学生在人生奋斗、事业理想、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刻思考。无论是为人处世、学习提升还是生活态度,个人体验与审美情趣都是塑造人生考题答案的重要因素。这一过程鼓励我们以审美情趣丰富人生画卷。
角度一:情感体验与审美共鸣
审美情趣不仅是个人对美的独特感受,还能让不同文化、艺术之间产生共鸣。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,在多元文化和艺术世界里建立和谐的审美关系,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推荐素材
自文艺复兴开始,荷兰艺术家梵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。他的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情感、鲜明的色彩和深刻的表现力。画作《星夜》以独特的笔触和色彩,生动描绘了夜空中的繁星与村庄的宁静。这幅画展现了梵高对美的独特感知,也激发了无数观赏者的情感共鸣。每当人们凝视这幅画时,都会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,仿佛能感受到梵高在创作时的情感波动。
在东方艺术领域,中国宋代画家范宽的《溪山行旅图》同样展现了审美共鸣的力量。这幅山水画笔触细腻,色彩淡雅,描绘了旅人在山川里赶路的情景。范宽通过这幅作品,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旅行者孤独心境的深刻理解。观者看着这幅画,往往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深远,仿佛自己也走进画里成了旅人,体验着那种与世隔绝的宁静自在。《溪山行旅图》让观者在欣赏美的同时,还能和古人有情感共鸣,从而加深对东方文化与审美的理解。
素材点拨:通过分析这些经典艺术作品,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是西方的《星夜》还是东方的《溪山行旅图》,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。这些作品能够成为不朽的艺术珍品,正是因为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共鸣。我们深入研究、欣赏这些作品,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,还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,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。
角度二:社会文化背景与审美差异
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,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存在差异。这种差异不仅涉及美的定义,还体现在审美行为和表达上。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,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艺术作品,促进跨文化交流。
推荐素材
中国南方与北方建筑风格差异显著。江南水乡的建筑,以粉墙黛瓦、马头墙为特色,白墙黑瓦,清新雅致,强调通风与景观融合,展现出南方细腻温婉的文化特质。马头墙不仅美观,还蕴含着“一马当先”“马到成功”等积极意义。而北京的四合院,坐北朝南,布局严谨,庭院深深,红墙黄瓦,华丽庄重,展现出北方庄重、敦厚的文化风格。四合院遵循中国古代礼制思想,正房长辈居住,厢房晚辈居住,体现了尊卑有序、长幼有别的社会伦理观念。
素材点拨:江南水乡的建筑反映了南方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,其审美标准倾向于自然融合与细腻表达;而北方四合院则体现了对家族秩序和社会等级的重视,审美上更偏向庄重与华丽。这些差异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艺术,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窗口。通过比较和分析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文化背景对审美观念的影响。
角度三: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
审美标准并非一成不变。在现代社会,随着信息的快速流通和多元文化的交融,审美标准更加多元和包容。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审美体验,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美学框架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审美也呈现出更加开放和创新的趋势。
推荐素材一
墨西哥画家弗里达·卡罗的传奇人生,始终是众多纪录片和传记电影导演所钟爱的主题。她幼年时曾罹患小儿麻痹症,18岁那年遭遇车祸,导致严重的身体伤害,双腿极度不对称。然而,这些身体上的残缺并未妨碍她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执着。墨西哥传统长裙成为弗里达·卡罗掩饰双腿的巧妙选择,而花园中的鲜花则是她偏爱的装饰品。她将自己原本就极具辨识度的眉毛描绘得更为浓重,塑造了属于弗里达·卡罗的“一字眉”形象。这种独特且充满自我燃烧精神的着装风格,为诸多设计师带来了灵感,至今,“弗里达狂热”仍在时尚界持续引领潮流,影响深远。
素材点拨:墨西哥画家弗里达·卡罗以独特审美和对艺术的执着,创造了影响深远的“弗里达狂热”。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,即使身体上存在残缺,也依然可以追求美,创造美。她独特且充满个性的着装风格,不仅体现了她对美的独特见解,更表达了她对个人价值选择的坚持。
推荐素材二
2024巴黎奥运会最出圈的运动员,郑钦文当有一席之位。在罗兰·加洛斯的红土球场,郑钦文为中国赢得了女单奥运史上第一枚网球金牌。郑钦文的各种视频、照片、动图也伴随着夺冠时刻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刷屏。滑步救球接反杀的动作、充满力量感的手臂线条、移动时跳动的腿部肌肉,182km/h的发球速度……那些溢出屏幕的速度与力量,自信与坚韧,都给人以美的震撼。网友们毫不吝惜对这种力量之类的赞美:“郑钦文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运动美感,全身的肌肉都太漂亮太有力量了!像一只蓄势待发的豹子!”“那种力量感,健康饱满的活力感,看一眼就备受鼓舞。”
不止是郑钦文,游泳运动员张雨霏在本届奥运斩获1银5铜,首登奥运赛场的杨思琪难得地挺进冲浪比赛第三轮,女曲姑娘们时隔16年再进奥运并拿下银牌,“力量与肌肉之美”完成了一次大型的审美巡演。女运动员们在荧幕上展演出的强大力量,重新定义了女性的美。她们漂亮的肌肉线条,给长期占据主流的白幼瘦审美撕开了一道裂缝。
素材点拨:从宏观的历史维度看,“白瘦”趣味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审美根基,“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“皎皎白皙,美人之颜”一直是主流的审美叙事,“姿质丰艳”的审美风尚也只在盛唐短暂地到达过巅峰。最近几年,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,多元审美成为共识,大众对力量美的欣赏,也不再局限于妆造,更是对人类身上展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、强悍的韧劲、健康自信的生命状态的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