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素材点拨: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:“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。”纵观历史,无论古代还是近代,学者及高校都曾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。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公民之健全的人格、自由的心灵和创造的能力,而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精神。
- 适用话题:在质疑中思考、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、提升质疑能力、敢于提问题
20世纪30年代的北大,师长及校方很宽容来自学生的质疑和批评。
一次是青年教师俞平伯讲古诗——蔡邕所作《饮马长城窟行》,其中有“枯桑知天风,海水知天寒”两句。俞平伯说:“知就是不知。”一个同学站起来说:“俞先生,你这样讲有根据吗?”俞说:“古书这种反训不少。”接着拿起粉笔,在黑板上写出六七种。提问的同学说:“对。坐下。”
这种站起来提问或反驳的举动,有时还会有不礼貌的。有一次,是关于佛学某问题的讨论会,胡适发言比较长,一个姓韩的同学气冲冲地站起来说:“胡
先生,你不要讲了,你说的都是外行话。”胡适说:“我这方面确实很不行。不过,让我讲完可以吗?”在场的人都说,当然要讲完。这是北大的传统,坚持己见,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。
曾经,湖南某媒体拍的一段视频《高考天问》在网上走红,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针锋相对、严正犀利地把中国教育的遮羞布撕得精光。对于《高考天问》,有人毁之,亦有人誉之。痛恨者认为其观点极端、言论偏颇,拥戴者却认为提问者一针见血、入木三分。
我要说,《高考天问》问得好!主持人钟山胆魄过人,敢于激流勇进,问人人都想问而又都不敢问的问题。的确,我们的教育这是怎么了?一个考试,能够让老师痛心、家长下跪,能够让司机违反交通规则,让迟到的孩子跳楼自杀……我们的人民又是怎么了?狄更斯说过:“这是最好的时代。这是最坏的时代。”开天辟地以来,没有哪一个国家和社会堪称完美。滋生问题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舆论哑然,让问题潜伏、滋长。
钟山遗魏征之风,直言敢谏,这样的人是社会的幸运。章文、白岩松、间丘露薇……这些人为什么深受人们喜爱?就是因为他们关怀老百姓,敢于提问题、暴露问题,进而促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。我极度憎恨那些呼吁封杀钟山的人,捂住呐喊的嘴巴对我们社会的进步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。
马克思说:“问题是时代的格言,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。”针对时代涌现的种种问题,与其“拦洪”,不如“泄洪”。我们需要的不
是随风摇摆的附庸者,而是敢于讲真话、敢于提问题的批判家。
魏征因死谏而流芳,鲁迅因批判而闻名……古往今来那些直言敢问之人,问出了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,问出了“是跪下去当奴隶苟活,还是站起来做人反抗”,问出了“是闭关自守,还是打开国门”……坚定勇敢的提问者走在时代进步的前沿,让人敬畏!
那些不敢提出问题之辈显然是浅薄无知的,他们沉醉于自己的盛世太平的美梦中,容不得别人一句难听的真话。正因为有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人,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。异见者使我们的世界观更加立体,得以窥见事物的另一面,使我们的社会不断向前发展。一个集体缄默的社会只会在沉默中死亡,百家争鸣才是盛世前兆。
- 范文评析:这是一篇文亲斐然、颇见功力的亲文。首先,作者立意巧妙而深远,从颇具争议的《高考天问》引出本文探讨的话题,关注当下,言他人不敢言。其次,作者善于旁征博引,魏征、鲁迅、白岩松等人物素材和名言警句信手枯来,使得文章充实而蕴藉有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