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素材点拨:在“收入性价比”之外,新闻工作依然葆有那些不能仅凭金钱去衡量的价值,那就是用自己的工作去记录和推动时代的进步,而这也正是“一个人的编辑部”之所以赢得掌声的根源。
- 适用话题:信念、坚守、使命感、生命的价值
办一份正式发行的报纸需要多少人?1人足矣。最近,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边陲小镇史凯威的一家地方报纸引发关注,其运营者苏珊·阿西娅分饰记者、编辑、设计、排版、发行等多角,凭一己之力出版包含16个版面的双周刊,还兼顾报纸网站、社交媒体等平台的更新维护。
在传统报业遭受新媒体加速冲击的背景下,“一个人的编辑部”彰显的信念与坚守,令人感佩。同时,这也预示着在媒体融合时代,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“全能记者”“超级记者”。
美国的普勒斯顿·门登霍尔便是一位标准的“全能记者”。他曾历时半个月穿越阿富汗,发回大量的文字稿件、静态照片、录音录像。而供职于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女记者杰姬·巴伦则堪称一位“超级记者”。她在采访联邦案件时,清晨,为网站撰写介绍案件情况的专栏文章;上午,通过电话连线给电视台发去最新报道;下午,编制一档晚间电视节目;晚上,再给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写一篇新闻稿。
美国学者菲利普·迈耶曾提出“报纸消亡论”,并预测“2044年10月,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”。然而,观察2016年4月第100届普利策奖公布的获奖名单,报纸仍然包揽了其中大部分奖项。
1954年之前,在4分钟之内跑完1英里被认为是不可能的。医生、生物学家进行实验,并用结果科学地证明,展示人类的极限,结论是人类不可能在4分钟之内跑完1英里,运动员们的成绩也验证了科学家和医生的观点。
直到罗格·班尼斯特的出现。罗格·班尼斯特说:“4分钟跑完1英里完全是有可能的,根本不存在什么人类极限,我可以做给你们看。”说这话的时候,他是牛津大学的医学博士,他也很擅长长跑,是顶尖运动员,但是离4分钟跑完1英里还是有距离的,他的最好成绩是4分12秒,所以自然没有人把他的话当真。但是罗格·班尼斯特坚持刻苦训练,而且有了进步,他突破了4分10秒,4分5秒,然后是4分2秒,接下来就没有再突破,像其他人一样,无法再低于4分2秒了。但他还是说,根本不存在什么人类极限,我们能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。他坚持自己的观点,坚持训练,但是一直没有成功。
直到1954年5月6日,在他的母校牛津大学,罗格·班尼斯特用了3分59秒跑完了1英里,一下子就轰动了,他登上了全世界新闻的头条——“科学遭到挑战”“将不可能变为可能”。他跑完的1英里,成了梦想1英里。
6周后,澳大利亚运动员约翰·兰迪跑完1英里用了3分57.9秒,接下来的第二年,1955年,有37名运动员都在4分钟之内跑完了1英里,1956年,又有300名运动员突破了4分钟。
这是怎么回事?是因为运动员们更努力训练了吗?当然不是。是因为有了什么新的技术、高科技的跑鞋?都不是。是信念,信念的力量多么强大啊。不是因为跑到那个时间,运动员们就说,糟糕,超过极限了,稍微放慢点吧。而是他们的潜意识限制了他们的能力,阻止他们去突破那个极限。那不是医生设定的物理障碍,不是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宣称的身体极限,这是一种精神障碍。罗格·班尼斯特做到的只是打破了这个障碍,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碍。
信念即自我实现预言,它经常能决定我们的行为,决定我们的表现能有多好或者多糟糕,它是我们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头号预言家。
- 范文评析:文章用生动的故事一步步引出中心论点,使读者愿意阅读、乐于接受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进行议论性总结,升华了主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