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素材点拨:有教育家倡导高中应文理不分科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:要养成完整的“学格”,需要同时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。就像数学家丘成桐的事例示范的那样,做大学问必须有真感情,科学与理性的参天大树离不开人文与感性的滋养。
- 适用话题:科技与人文、理性与感性、经典的作用、读书与立志
对数学家丘成桐来说,支撑他人生与研究之路的,竟是那些底蕴深厚的文学作品。他解释道:“立志做大学问,比如歌德写《浮士德》,那是一个天才的苦病。读司马迁的自传,也能看出心中的悲愤。凡人都有悲哀失败的时候,有人发愤图强,有人则放弃理想以终其身。40多年来,我研究学问,可以讲是屡败屡战。可我从未灰心。”
丘成桐认为,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一部分:“宋代研琴文献的明人抄本《琴苑要录》中有这样几句:‘伯牙学琴于成连,三年而成,至于精神寂寞,情之专一,未能得也……伯牙心悲,延颈四望,但闻海水汩没,山林谷冥,群鸟悲号,仰天长叹曰:先生将移我情。’这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。立志要做大学问,只不过是一刹那间的事。往往感情澎湃,不能自已,就能够将学者带进新的境界。”
人们总以为,科学家们、各专业研究者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,仅是板上钉钉的律条、坚硬如石的真理。殊不知,世间除了坚硬的科学、理性,还有一些东西不可缺失,正如老子所说的“大成”与“大盈”,还有些“缺”和“冲”需要填补。
爱因斯坦曾说:“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尊严与幸福。”鲁迅亦称:“若举世唯科学是从,则人生将归于枯寂。”仅仅追求科学、追求理性,人类社会终将如同冬日树木,仅剩枯搞的枝条;人生的滋味也将苍白如纸,无甚色彩。那么,究竟添些什么能使世间枯木再逢春,纸上空白再生色呢?
就像一具刚强的躯壳,科学将人们引入真理与思辨的殿堂后,就正襟危坐,肃穆却又冰冷。而人文情感则是一股股暖流,穿透了僵化的肌理,唤醒冬眠的心;又似一枝枝藤蔓,萦绕乏味的科学之墙,生出希望之绿。它使人生瞬息间活色生香,也给人们带来暖意。坚硬的理性逻辑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,才能达到人生的“大成”与“大盈”。
所以哲学家罗素会说,对爱情的渴望、对知识的追求、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深情,是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情感。人生中,既应追求坚硬的理性逻辑,亦不可放弃柔软的人文情感。古今中外之大成者,概莫能外。假若张衡一生专注地动仪而无暇他顾,那么《二京赋》的华篇便永寂太古;假若钱锤书仅埋首浩瀚书堆专研训站学问,那么《围城》之嬉笑怒骂、趣味横生便不为我辈所识。达·芬奇的奇妙画笔下,除了精细的人体解剖图,还有神秘的蒙娜丽莎;爱因斯坦的大脑中,除了枯燥的物理公式,还有美妙的乐谱。在他们的眼中,世界不只是单调无味的科学与专业,还充满了丰富多姿的色彩与情感。
我们夜观天象,不应只注意天体的运转,还可体会老杜发自肺腑的“每依北斗望京华”的感唱。我们仰望星空,除了探索“多重宇宙”的可能性,仍可想象缪塞眼中的星星是如何为夜的外套悬上“一滴银色的伤心泪珠”。
身披科学理性的坚锐,心持人文情感的柔软,人生之路,既漫且长。
- 范文评析:本文的语言颇有特色,使得一篇“坚硬”的说理文章泛着“柔和”的人文光泽。比如对爱因斯坦、鲁迅的格言直接引用,对罗素的名句化用,论据丰富又多变;比如二、三段中多处使用比喻等修辞,便于形象化说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