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素材点拨: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们在作决第时,都会有或轻或重的“赌徒心理”。赌徒心理有一个重大缺陷——把尚未发生的“美好结累”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,从而导致严重损失。
- 适用话题:保村理性、脚踏实地、克服投机心理
比利时数学家莫里斯·克莱特契克曾提出一个有趣的迷题:
史密斯教授和两个学生一道在食堂吃午饭。教授说:“我来告诉你们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。把你们的钱包放在桌子上,我来数里面的钱。钱少的人可以赢得另一个钱包中的所有钱。”两个学生都爽快地答应“赌”一把。学生甲想:“如果我的钱多,就会输掉我这些钱;如果他的多,我就会赢多于我的钱。所以赢的要比输的多,这个游戏对我有利。”同样,学生乙也像学生甲那样想,认为这个游戏对自己有利。
一个游戏怎么会对双方都有利呢?这显然是一个悖论。该游戏很明显是一个零和博弈:一个人得到的收益恰好是另一人的损失,并不存在二者同时获利的可能性。
缺乏理性的人在博弈时,总会被“如果赢的话,会赢得比输的更多”的表象所魅惑。例如玩老虎机时,赌徒都认为“就算只中最小的奖,也是翻五倍”,但问题在于你未必会中奖,在对方已经设计好的程序中,你甚至可能一次都不赢了,最终让你输得一文不名。所以,博弈对哪一方有利,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“谁可以赢”,而不是以“可以赢得更多”
来作判断。
英国作家科尔顿说:“有些骗局布设得如此巧妙,只有傻子才不受骗上当。”那些布设巧妙的往往是大谎言,人不容易轻信小谎言,却容易相信大谎言。
小谎容易揭穿,谎言越大,就越不可能被揭穿。例如,纳粹说犹太人有统治世界的阴谋,又有谁能够证明犹太人没有这样的阴谋呢?
谎言是一种构筑生活世界的伪劣材料,在真假难辨的情况下,被欺骗者会心甘情愿地用它来构筑自己的生活世界图景。即使在明白的情况下,告别这样的生活世界图景也是很困难的。长期接受和依赖谎言的人甚至还会在谎言破灭后,自己加入到维持谎言的队伍之中。
20世纪50年代,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费斯汀格偶然读到一篇报道,题为《来自克莱伦行星的向我们城市的召唤预言:逃离洪水》,说的是,芝加哥一位名叫玛丁的家庭主妇是一个叫“追求者”的地方教派的组织人,她向信众们宣称,1955年12月25日,一场洪水将会摧毁世界,外星人会驾着飞碟前来解救他们,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。
费斯汀格随后和他的学生来到这个地区,潜伏在这些信徒中,观察他们的行为。据费斯汀格记录,“追求者”们为世界末日做了很多准备。然而,那一天到来时,世界并没有毁灭。
按理说,这些受骗的人应该清醒,但是,这些坚定不移、付出重大代价的信徒不但没有改变他们的信念,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和虔诚。他们相信,世界没有按原计划毁灭,是因为他们迎接死亡的虔诚态度感动了上帝。“追求者”们甚至改变他们以前一贯低调、不愿与外人来往的作风,变得热衷于宣扬他们的教派信仰,到处努力向他人证明自己教派的正确。
为了防止人们上当受骗,我们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启蒙,提高公民的理性思考水准。这样的启蒙教育能帮助民众了解歪理的欺骗机制,同时,也重视自己易于上当受骗的心理弱点。
- 范文评析:本文思路清晰,说理深刻,用一个具有典型性、详细的事例证明了论点。不足之处在于,文章末尾给出的建议没有说清楚是什么样的“启蒙教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