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素材点拨: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取决于社会成员道德底钱的高度。每个人都把底钱抬高一点,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跟着提高。反之,每个人都“拼下限”,社会道德就会日渐沦表。如果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自律意识,那么,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幅提升。
- 适用话题:做人的底钱律、知错就改
有个姓陈的书生,大热天的,晚上光着膀子在神庙走廊上睡觉。梦里,书生被庙神臭骂一顿,说他没教养,亵渎神灵。书生很委屈,辩解道:“刚才还有几个小贩在大殿睡觉呢,不见你去骂,我睡在走廊上,够尊敬神灵了。”庙神一听更为恼火:“小贩没读过书,我不和他们计较。你一个读书人,难道也不懂得礼貌吗?”
这事,记载在纪晓岚《阅微草堂笔记》里。讲完故事后,纪晓岚发表了见解:“世于违礼之事,动曰某某曾为之。夫不论事之是非,但论事之有无,自古以来,何事不曾有人为之,可一一据以借口乎?”意思是:做一件事情,首先要看对不对,而不是看有没有人做过。如果做了错事,不思悔改,反倒以“别人也是这么干的”为由替自己开脱,那就是降低了做人的底线。
人行于世,便如远上寒山,山高水远,我们汲汲惶惶,夜往晓行。唯有拾级而上,沿径而走,方可到达生命的至高点,实现人生的价值。而这条摆渡彼岸的石径便是对于底线的坚守。
君可闻,阿Q行刑时周边群众那声声刺耳的晒笑。君可见,广东佛山的十字路口,奄奄一息的小悦悦身旁或疾行或缓步走过的十几个路人,每个人的脚步都在签发一个幼小生命的“死亡加急书”,每个人的脚步都是对道德底线最无情与冰冷的拷问!
鲁迅曾在《文化偏至论》中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诸凡事物,无不质化,灵明日以亏蚀,旨趣流于平庸,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,而主观舍置不一也,是使物欲来蔽,社会憔悴。”有如清夜鸣钟,有如木铎醒世。远上寒山,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依傍石径,都需要坚守底线,才不致“使性灵之光,益愈趋于暗淡”。
唯有对个人底线的坚守,方能升华成对家国底线的坚守。于是,我们为林觉民的诀别书清然泪下,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力透纸背的生死遗书而痛彻心扉,为振臂疾呼“有心杀贼,无力回天”的肝胆昆仑肃然起敬;我们为在犹太人墓前惊世一跪的勃兰特起立鼓掌,为我们和平、理性抗议“日本侵占钓鱼岛”的千千万万同胞奔走以援……
而这一份诚然可贵的奔腾在民族血脉中的对家国的坚守,更应深化成对文化底线的坚守。在没有唐风宋雨的年华里,华夏璀璨文化的巨大价值不应该一蒿独去。在母语文化的上游,有“坎坎伐檀”的回声涉水而来,有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启迪使我们醍醐灌顶,有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这般光风月的文化内核在不屈跳动!
坚守住个人底线、家国底线和文化底线,我们方能在跋山涉水中不至于偏离方向,方能趋于弘一法师偈语“天心月圆,华枝春满”的化境,方能一路行走,一路收获。
远上寒山,石径就在脚下,亦在我们每个跋涉者的心里。
- 范文评析:文章化用古诗名句入题,从标题到正文,都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。在内容上,从“个人底钱的坚守”到“家国底钱的坚守”,再到“文化底钱的坚守”,层次清晰,说理透彻。